
1999年,在西安省委干休所的安排下,邱会作和妻子胡敏回到了久别的延安。站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邱会作凝视着远方的宝塔山和层峦叠翠的黄土高坡,泪水止不住地滑落。那一刻,往昔的岁月一幕幕涌上心头: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难的长征,直到抵达延安,经历了抗大、参与大生产……这些岁月,他亲历了革命的风风雨雨,感受到了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时光。
他紧握住胡敏的手,哽咽着说道:“我们当初投身革命是对的。当时我来自江西,你来自陕西,若不是革命,我们又怎能相遇呢?我们一起历经艰难,肩并肩走过了无数风雨,为革命奉献了一生。仅仅有这一点,已足够了。”
邱会作1914年4月15日出生在江西兴国的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的他只读了两年书便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然而,这短暂的求学经历,恰恰为他日后走上革命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邱会作15岁那年,恰逢1929年初,毛主席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经过兴国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邱会作和父亲那时正在田里劳作。某一天,一位红军战士背着枪,随本地一名村民前来走访。那名战士站在村头高喊:“乡亲们,不必害怕,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我们不会伤害你们。”随之,这支红军队伍在邱会作家中借宿过夜,他们没有扰乱任何人,也没有带走任何东西,只是借了一些生活用品做饭,过后打扫得一干二净,甚至留下了一大盘米饭作为感谢。
展开剩余76%第二天,红军继续向高兴圩方向前进,走之前,除了整理好一切,还将借来的物品一一归还,这让村里人感动不已。不久后,红军在高兴圩附近获得了一个胜利,战后,他们将所有的缴获财物分发给贫苦百姓。这一连串的举动让邱会作深深地体会到了红军的朴实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也在心中埋下了投身革命的种子。
就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邱会作加入了红军,成为一名年轻的红军战士。实际上,他的家族几乎全都投身了革命。邱会作的祖父担任着村里检查站的站长,父亲是土地委员会的成员,母亲是妇女挑担连的排长,而他的哥哥也在赤卫队服役。就连邱会作本人,在15岁时便是儿童团的副团长。在那个年代,像他们这样三代人共同投入革命的家庭并不多见。
1929年冬天,邱会作的一位红军亲戚回到家乡开展扩红工作。受到亲戚的影响,邱会作正式加入了红军,加入了隶属于红三军的“兴国泰和红色警卫连”。不久后,连部的书记调走,邱会作凭借着自己仅有的两年学识,成为了连部文书。在当时,识字的人极其稀缺,邱会作因此获得了极高的重视。不久之后,邱会作又被调到团部宣传队,担任了宣传员一职。
进入1930年,蒋介石发起了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邱会作作为宣传员,承担起了激励群众、动员人民的重任。当时,红军内部并没有人亲眼见过国民党的中央军,大家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了不安。作为一名新手,邱会作也不知如何有效地进行宣传和动员。就在此时,红三军和红四军驻地紧邻,邱会作等人得知,红四军军长林彪将给部队进行讲话,大家纷纷赶去听讲。这是邱会作第一次见到林彪,他记得林彪虽然年纪轻轻,才刚刚20出头,个头不高,眉毛浓密,但那股威严和气质却深深印在了邱会作的心里。林彪那时刚刚担任红四军军长,还显得非常年轻,邱会作当时根本无法将这个年轻人和未来的军事巨头联系在一起。林彪的讲话很有战略眼光,“我们这里熟悉地形,老百姓支持我们,而敌人却不熟悉这些……”邱会作听得如痴如醉,直到多年后,他才明白,这一番话背后,实际上蕴藏着毛主席的军事智慧。
1932年,邱会作表现突出,被送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期学习。经过一年严格的训练后,他顺利毕业,并因成绩优异被留在瑞金的红军总部工作,担任总供给部会计兼机要统计员一职。这个职位看似普通,但实际上却是极其重要且机密的工作,涉及到红军部队、兵力、军械、粮食等关乎生死存亡的资料。邱会作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工作期间他严守机密,且为此曾接受过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审查,并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批准。
随着红军的长征步伐不断推进,邱会作于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军委四局三科科长,开始负责军委的日常行政、供给和卫生工作。在这里,邱会作直接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有了更多接触。由于工作忙碌,他早已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邱会作曾回忆,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正和战士们一起捉虱子。当时,邱会作和同事们开玩笑说,毛主席的虱子肯定也比他们的大。毛主席一听,开怀大笑:“你们可以试着捉看看!”
在漫长的长征岁月中,邱会作全力支持后勤工作,确保了红军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持续生存下去。长征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后勤的保障,邱会作和他的团队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邱会作的革命生涯远不止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担当起更多重要职务。1945年,毛主席在枣园接见了南下干部代表,邱会作成为其中之一。当时,他被指派参与南下工作团,最终在东北参与了辽沈战役等关键战役。在这里,邱会作不仅展现了军事才能,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